7月10日的晚上,宁德时代一纸公告忽然丢出来,炸得金融圈、教育圈都不太淡定,李平和廖梅这对夫妇,直接把手里的405万股公司股票捐给了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,这可不是一笔小钱,按当天收盘价272元算,超过11亿元,瞬间成为热搜新爆点。
这场面一时间有点紧绷,外界议论纷纷,有人感动,有人质疑,毕竟,李平持股比例从4.42%降到4.33%,这对企业治理有啥影响,公告一锤定音,“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及持续经营产生重大影响”,话说得很干脆,有人信,有人疑,毕竟都是大佬,动作背后的算盘得琢磨一番。
时间点很关键,这事儿其实早有铺垫,2025年5月12日,宁德时代就发布过公告,说李平要无偿捐股票,双方其实早在捐赠前就签好了《复旦大学学敏自然科学研究基金捐赠协议书》,这协议不是随便签的,捐出去的股权,明确用于设立“复旦大学学敏自然科学研究基金”,听起来就高级感拉满。
捐个股权,换来基金会持股比例从0%变成0.09%,表面上数据变化不大,可细细一想,这背后的信号量不小,企业和高校的关系再一次被推上台面,社会力量支持教育,李平夫妇这波操作,无疑又给高等教育界加了把火。
其实这不是一次性动作,2025年4月23日,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,校友李平和廖梅就已经给母校扔了10亿元,一出手就是“大手笔”,支持建设学敏高等研究院,这回又是11亿元的股票,前前后后加起来,价值超21亿元,这还不算后续可能的连锁反应。
两个人的故事也挺有意思,一个复旦材料系85级,一个历史系86级,本科相识、本科恋爱,李平毕业进商界,成了宁德时代联合创始人,廖梅十年寒窗成了朱维铮的第一位国内博士生,走的完全是学术路线,一对夫妻,一文一商,在复旦相识,又因为复旦,把最重的财富和情感都倾注了回去,这种“反哺”母校的情结,不是随处可见。
这些年,企业家捐款捐股票的不少,但像李平、廖梅这样,直接把自己核心资产一部分转让给大学,还明确指定设立研究基金,不是简单的“刷存在感”,更像是一次“长线投资”,投资的不只是研究院、实验室,更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未来。
宁德时代这家公司,2011年成立,短短14年,已经是全球新能源领域的巨头,总部在福建宁德,2025年全球范围内六大研发中心、十三大制造基地,这些数字很硬核,背后是中国制造和科技创新的缩影。
有人说,企业挣钱了回馈社会是应该的,也有人盯着这波操作背后,猜测是不是“避税”“圈资源”之类的老套路,但公告和公开资料都写得明明白白,捐赠完全是无偿的,设立的基金也有明确的用途和目标,说到底,动因肯定复杂,有情怀,也有长远的利益考量。
教育和产业的结合,是这几年中国社会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,复旦大学无疑是中国顶尖高校,李平夫妇用真金白银“押注”母校科研,既是情感驱动,也反映了一种现实选择,高校如果只靠财政拨款,科研创新难以为继,社会资本的介入,或许能补上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复旦大学方面,这两笔巨额捐赠,无疑让学校在120周年校庆年里“风头出尽”,学敏高等研究院和自然科学研究基金,能不能真的做出成果,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,学校压力也不小。
从2025年5月到7月,短短两个月,价值超21亿元的资产流向复旦,校友企业家和顶尖学府之间的关系,变得前所未有地紧密,这种“绑定”模式,是中国高校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吗,还是个案,没人能下结论。
也有人担心,企业家大额捐赠会不会让高校资源分配进一步失衡,名校越来越强,普通高校难以获得社会资金,阶层固化加剧,这些问题其实都值得警惕。
但不得不说,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还远远不够,政府财政有限,社会资本介入几乎是必然,李平、廖梅夫妇这次的“复旦行动”,或许会成为更多企业家效仿的样本。
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检验,股票捐赠只是第一步,怎么用好这些钱,怎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,才是更大的考验。
消息爆出后,网络上各种声音都有,有人点赞,也有人质疑,甚至有网友开始呼吁,能不能更公开透明一点,捐赠细节、资金流向、项目成效,都希望能有个“流水账”,让公众放心。
企业家和高校的关系,既有梦想,也有利益,既是情怀,也是资本,李平和廖梅这次“出手”,让人看到中国社会多元力量的汇聚,也留下很多未解的问号。
复旦大学和宁德时代基金会怎么运营这笔巨款,能否真正让自然科学研究“弯道超车”,能不能为中国基础科研注入持续动力,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。
故事才刚刚开始,悬念还在后头,李平夫妇的这次“砸钱”,会不会成为中国教育和企业关系的新样本,还是会被时间慢慢淹没,2025年的夏天,所有人都在等答案。
2023十大正规配资平台,配资头条网,正规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